随着工程机械新机销售,设备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后市场服务需求也在逐年增长。但与欧美等成熟市场相比,国内工程机械后市场发展水平较低,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探索后市场服务创新亟待解决。
1)拓展服务渠道,保障服务及时性
服务保障已经成为后市场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需求,服务响应保障、服务维修保障、服务拓展保障了客户服务的基础。企业需要拓展自己的服务渠道,迅速与客户建立连接,了解客户的需求。
随着工程机械设备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后市场服务需求也在逐渐扩大,但与欧美、日本等成熟的工程机械市场相比,国内工程机械后市场发展水平较低,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在海外二手设备后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新设备占10%的利润率,二手设备占15%的利润率,租赁占25%的利润率,配件占25%的利润率,维修服务占59%的利润率。在全球范围内产品服务带来的收入,已成为制造企业收入的重要来源,并且外包服务的趋势明显。通过提供标准化或客户化的基于产品的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比如设备维保,远程监控、管理咨询等,产品服务的利润率远高于产品单纯的销售利润。先进国家工程机械后市场服务收入可以高达60%,但中国工程机械后市场服务收入的占比依然是比较低的,只有10-20%左右。因此,对于中国的工程机械企业而言,通过后市场营销、服务模式的升级和创新,进而创造利润和价值的空间是巨大的。
2)主动式服务,服务部门向利润中心转变
工程机械的客户往往遍布在全国各地的施工现场,等设备出现故障后,维修师再赶往现场维修,设备停工、工期延期,机主赚不到钱就更加不愿意花钱进行维修,如此恶性循环,让服务环节一直都是企业的成本中心。从成本中心变为利润中心,需要企业转变服务理念,由传统的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
通过革新服务模式,能有效解决客户需求与服务成本之间的矛盾。我国信息化升级、数字化改造、智能化提升、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等技术,推动了工程机械后市场营销及服务模式的创新,使企业可以主动、即时管理服务需求,在维修前全面了解设备问题故障、资产详情,提升一次修复率,让客户更满意。尤其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工业从生产、营销、服务都出现了线上线下的融合,利用新的网络营销模式,通过各种媒体平台,更大程度地为厂家传递相关信息、企业价值等给客户,最终使得企业获得行业及客户的认可。对工程机械而言,这种变化趋势尤为明显,一段时期以来,工程机械企业竞相开发数字技术,如5G远程驾驶和操控技术、无人驾驶、特种作业、车载监测、远程故障诊断、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智能化开发和实际应用。
3)金融服务创新
工程机械设备一般单台价格较高,客户主要通过抵押贷款、分期付款、融资租赁等方式进行购买,完备的金融服务能够降低客户的资金压力。
工程机械行业制造商一般实力较强,和下游客户之间融资能力和融资成本差异较大。厂商良好的信用状况以及稳定的资产组合使其能够直接通过发行商业票据和中期票据获得所需的大量低成本融资,便于客户实现“设备选型购买、设备金融服务、零配件供应、设备维修保养”等一站式服务。厂商以金融服务、融资租赁服务作为纽带,驱动基于存量资产的后市场服务业务,通过后市场的控制,实现企业产业链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