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我们将目光聚焦到另一家行业巨头徐工:徐工挖出新天地。
本期我将为大家揭秘徐工挖机是如何只用了10年时间,不仅弥补了丢失的15年,还一路成长为中国挖掘机品牌前三甲。谁是全球挖掘机复合增长最快的企业,徐工挖机那是当仁不让。
20世纪40年代沐浴着抗日战争的烽火,源起三大厂的徐工,他的奋斗历程也正式开始。1989年徐工集团正式成立,并成长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规模宏大,产品品种与系列齐全,独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到了2020年,徐工挖掘机国内销量同比增长达到了56%,2021年一季度的徐工挖掘机出口欧美澳高端市场,同比增长50%。但是,就是这样一家工程机械里的庞然大物
,其挖掘机产业过去却差点被淹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中。上世纪90年代,我国挖掘机的市场前景开始被看好,中国挖掘机想要崛起,但苦于当时国内没有先进装备制造技术来做支撑,关键零部件配套技术更是薄弱,巧夫难为无米之炊,将军难打无兵之仗,搞不来,没法子。徐工不得不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径。寄希望于通过和世界大牌来合作,实现快速发展。1994年10月为了解决制造能力和配套体系的软肋,怀着以市场换技术的期待,徐工集团和卡特比勒以4比6的持股比例,组建了中国第一家生产高等级液压挖掘机的合资企业-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
徐工和卡特彼勒作为中美的两大工程机械巨头,组建了中国第一家工程机械行业的合资企业。消息一出来,在当时的行业内可谓是引起的广泛关注,同样涉及徐工另一件在国内引发了轩然大波的事情,则是2005年美国私募资金凯雷集团运作收购徐工。在社会上
对此次收购却出现了重大的观点分析,行业里有识之士认为凯雷不是一个简单的金融捕食者,借助收购徐工及背后的势力,未来极有可能垄断中国工程机械市场。
一时激起千层浪,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收购事件前前后后历经了三年多时间,凯雷最终以失败告终。同样以失败告终的还有徐工和卡德匹勒长达10年的合资合作。在合作初期卡特彼勒的参与确实帮助了徐工解决了资金不足,技术档次低,缺少高档产品的问题,但隐忧很快便开始浮现。合资公司创立的头几年居然连续亏损,给徐工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并且卡特彼勒不仅没有让徐工真正接触到核心技术,而且卡特彼勒在合资公司持股比例持续上升,直到2010年全盘收购徐工股权。
从1994年到2010年徐工寄希望于通过与外资合作,实现自身的快速积累的期盼就此宣告失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既然无法借助别人的力量,我就靠自己的力量来达成目标。以市场换技术破灭后,激起了徐工打造挖掘机产业世界一流品牌的斗志。2008年徐工挖机成立,由徐工集团独资组建。与卡特彼勒分手后,徐工总结了前面15年来走过的这些弯路,自此踏上了一条阳光大道,通过全身性的经营,在此后的8年时间里,徐工挖机产业达到了百亿规模,更令人惊叹的是从100亿突破到200亿只用了两年时间。2018年4月徐工700吨液压挖掘机下线,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既德国、日本、美国之后,第四个具备700吨级以上研发制造能力的国家。
2019年徐工自主研发的小挖液压主阀,连配套超过3000台,中挖主阀正加快推进产业化,大挖主阀完成装机,300和700吨矿挖“四轮一带”完成首台套的装配,核心零部件自给率有明显提升。2020年上海宝马展徐工电动挖掘机正式与观众见面,这款产品采用了超长寿命锂电池作为动力源,使用成本可降低60%以上,而且搭载有远程遥控系统。该产品也是智能化、电动化的浪潮下,徐工挖掘机引领行业转型的一项最新成果。
现在徐工的这条阳光大道越走越顺,越走越宽,简直就是在走花路。去年9月经过两年多的酝酿,徐工有限混改工作正式落地,与10余家战略投资者签约,完成了210多亿元的引资工作。自此徐工由百分之百纯国有的老国企,转变成了一个崭新的混合制所有企业。市场猜测,徐工挖掘机板块未来大概率会装入到上市公司,插上资本的翅膀。徐工的挖掘机必将获得更大的动力,大力推进混改背后,是徐工集团提出多年的“珠峰登顶”计划,早日实现进入全球前五前三的目标,最终登顶世界工程机械行业的珠穆拉玛峰。这一规划为徐工描绘了一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蓝图。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家带有红色基因的企业,在未来15年内摘得全球挖掘机品牌桂冠,是值得全行业都期待的一件大事。
徐工集团在官网上写着大国重器,挺起中国装备的脊梁。历时十年徐工挖机不仅弥补了丢失的15年黄金发展期,更成长为中国挖机品牌的前三甲。这个故事是如此的引人入胜
扣人心弦,精彩还在继续。